关于长大——写给焦虑的还没准备好的即将草草结束的二十二岁

距离辞职已经差不多半个月过去了,从最开始轻微的失眠,到现在似乎能够长眠于世的状态,竟然也只花了一周多的时间。

这样颓废的状态也确实是辞职之前所担心的。当然,自己也毫不意外的瞬间转移到了这样的状态上。

是的,好多事情就是这样突然地发生了,没有任何征兆,也来不及好好准备。


从六月底返校到现在,差不多快半年的时间,好像经历了好多好多难以释怀和消解的事情。但日子推着人一天一天向前,每天有着每天颓废的事情去填充每天的时间。所以,来不及也不愿意去细细梳理那些感受。

这些天,第一次体会到三观的存在以及与朋友的三观不合,随后与最好的朋友渐渐断了联系,接着对工作越来越失去耐心觉得自己混得很烂,最后头脑一热提了辞职。其中任何一件事对于我来说好像都需要不少时间去消解和释怀。而对于漫无边际的加班,就只得将这些事情放在一边,没有任何的心力再去较劲。



What kind of life do you want?

这句话从决定要出国后就一直在脑海里回荡,一年多里,这句话时不时地就出来敲一下我的脑袋,只是每次都没有确切的答案。

我常跟周围的人分享大学里的心路历程,从大一的不想再读书到后来的想要继续读研、读博、出国,身边那些人的生活都在影响着我,而我究竟想要哪种生活,自己并不清楚。好像我只能从他人的眼中(嘴中)才能了解到自己和自己的生活、人生。

关于留学,我期待留学吗?好像我只是有一点点觉得大家一起做科研的样子很酷,更多的好像是觉得留学听起来会比较洋气,高大上一点。说到底我在意的不过是自己的面子。而面子这个东西真的虚无缥缈,没有真正的热爱去坚持。可是我又没有什么真正特别热爱的事情。原本以为做一件事情不留退路就会容易得多,以为会有一种紧迫感。但渐渐发现,自己最擅长的是逃避,逃避真的不能算作问题的解决办法(来自《爱4》)。

对待自己的人生,我就如一个局外人一样,看到的和幻想到的都只是一个结果,一个迫切的结果,而对于这期间需要经历的磨难、修炼等等都不屑一顾。我真的很讨厌枯燥乏味的生活,也真的很讨厌孤独和寂寞,尽管我是一个社交恐惧患者。所以,不论做什么,我需要播着视频或者听着歌之类的,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的时候常常就跑偏了。有同学说我自律,我从不这样觉得,因为我其实是了解自己的。很多时候,自己就像做“多巴胺实验”的小白鼠,会不停不停得要去摸电门以得到快感,最后死去。

综上可以看出我的注意力不集中,不能够延迟满足,目标不明确,急功近利,并且过于在意一些并不怎么有重量的成绩。

因为注意力不集中,所以看起来想做的事情特多,机器人开发、小程序、密码学、安全多方计算以及做木作……可在每件事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够却又过于急功近利,所以上面列举的事情我都没有做好,乱七八糟胡搞一通,肯定就迷茫了啊。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特爱回顾过去,列举那些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成绩,各种比赛的获奖和耿耿于怀的paper。但只有我知道那几个奖状都只不过是同一个软件项目,换汤不换药,而且实现细节也并没有达到标准,而对paper方案的贡献,我其实并没有多少,当时那么多可以自我提高或者贡献的机会我都没有好好抓住(可能客观来说,对于本科生来说,做到那样已经还可以了吧)。

你看,我其实挺知道自己的缺点的。只是自己不愿去直视这些缺点,对待自己的人生,我同样选择了逃避。


The Foolproof Guide for Not Helping Yourself.

决定提辞职的前一天下班回到家,心情莫名低落,于是联系了实验室的同学,期待周末能跟老师谈谈心,这样的境况像极了我后来某天看到的一句话“毕业季来临,越来越多的学生敲响我办公室的门,企图从班主任的口中,下载一个关于未来的坚定答案。”我何尝不是为了一个关于自己未来坚定的答案,期待能够有一份确定的人生指南,然后照着指南一步一步实现。这可能是受了小学、中学那种模式的影响,各种各样的学生都照着一个模式一点点长大,当面对众多的人生抉择,我这种习惯了被牵着走的人往往就手足无措了。

最近特别喜欢偶然间看到的一本绘本《How to Die Alone》的导读部分,在周围充斥着“The Foolproof Guide”所谓指南类的书的时候,作者却这样写道“So here is the self-help guide for not helping yourself.”是啊,大家都是第一次过自己的一生,何来指南去指导其他人。

有时候吧,就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太着急了些,自己其实和好几年前的自己并无什么区别。仔细想想,当时懵懵懂懂进入实验室,同样是漫不经心地编码、学习,也并没有多努力。

所以月初笠姐的那条看似鸡汤的微博,我真的很有共鸣,感觉现在的经历跟当年的笠姐很像。

  • 那时候我什么工作干着都很烦就辞了职每天呆着,心里很难受,很孤独,有时候在床上躺着躺着就哭了。
  • 人生遇到困难的事,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,总觉得完了,没有办法了,绝望。但我的经验是,事情总是会突然变化,没有任何征兆,突然就变好了,又突然变坏了,然后又突然变好了,最后停在哪,就看运气。
  • 所以难过的时候,就挺着,可能你现在也看不到任何变好的迹象,但等一等,都会过去的。

人生真的没有什么可靠的“Foolproof Guide”,最了解自己和自己人生的,不就是自己吗?


Change can be scary, but It’s okay to be scared and do it anyway.

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溜走,转眼半个多月过去,其实是稍微有一些些颓废的,学习依旧是漫不经心。《要你命3000》过了一遍,《托福“救命”800词》过了两遍,看了一丢丢长难句和Listening, Speaking里部分专题的单词。余下的时间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(带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)。

这半个多月,总觉得时间还挺慢的,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的时候,会焦虑。会担心自己颓废的状态会导致自己做不到,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脆弱,出了校园好像无法真正独立,尽管父母亲戚支持也还会担心自己的家境是否真的适合去留学。状态好的时候,也会舒心,虽然也会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打折扣,但还会继续看看自己想要看的东西,会觉得那一刻是多么的有意义,会认真到自己仿佛已经看见了自己“成功”的模样。

这些起起伏伏的感受让我总觉得心中有许多不可名状的纠结和挣扎,就像有东西在身体里撕扯。时而觉得自己幻想的东西太过遥远,时而觉得自己一定要去够到那样甜美的果实,时而为自己头脑一热的决定感到一丝丝后悔,时而觉得愧疚。害怕自己过于懈怠而又再次荒废了光阴,但好像每次都觉得好像日子过得也不算很快而自己宽慰自己,也许是自己焦虑得太频繁了些,宽心得也太痛快了些,所以常焦虑也常拖延。

Change can be scary, but it’s okay to be scared and do it anyway. 这句话来自Sheldon高中毕业时的演讲,一向自信的Sheldon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同样感到紧张。但我们还是要do it anyway啊。

最近某天莫名其妙的感悟(也算是对自己的安慰和激励):做一件事情就好好去做,喜欢一个人就认认真真去喜欢。能做到这样,应该是所谓的“平常心”吧。

dark
sa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