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爱情

这个话题真的是一直想说的事情,从春心萌动开始。

不久前看了傅首尔在《幼稚园》里面的爱情观,短短几百字,几乎全被我拿荧光笔涂上。中午睡觉前又翻出了书看了看。傅妈主要的观点是”爱情说来说去,说的都是需要”。或者,我用一个更加理性的词,需求。

当时看完受到一些触动,因为这个观点恰好符合我现在对爱情的理解。

在谈论到另一半时,我们心里大致是有一个预期,或者说我们会被一些特质所吸引。有的人希望对方漂亮,有的想看到对方的才华;有的希望腻歪,有的期待一些独立;有的人想要的是钱,有的希望的是性……具体谈论爱情的时候,大家讲的都是需要。

结合我的专业知识,我把这份”需要”比作软件生命周期里的”需求分析”。

需求一确定,其实就比较好办了,按方抓药。只要自己对虚无缥缈的爱情把握准确的话,其实是不难找到恋人的。

这样好像的确是极其成熟又理想的爱情了。

文中,傅妈把这定义为中年人的爱情观,虽然特不想承认,但不得不说,我一直期望的”合适”真的完完全全符合这样的爱情观。不过,拥有这样爱情观的人中,依然有很多”爱”而不得。爱情没有外包公司,你的需求不能外包给别人,只能去找相应合适的需求。有的人需求可能比较大众,有的运气很好,有的能凑合,这些人便很快的开始下一阶段的内容。

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的话,爱情就变成了一个技术问题。好像过于简单,过于理性了。


爱情,这是爱情呐。

这些需求是很重要,也很有逻辑,可是这毕竟是爱情啊。爱情里还有无数个瞬间是这些需求不能够解释的。也许就是因为某个回眸,某次对视,甚至是一场梦,你的内心有一丝触动,突然有一种四处漂泊的心找到归宿的感觉。

任何理智的角度去看问题是很清晰,而这恰恰让人会忽视了感性的一面。对于感情问题,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是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的。理性分析会让自己对事情认识更加清晰,但仅此而已。情感里的美好、痛苦,是理智够不到的地方。失恋的时候,无论有多少局外人理性的分析,甚至自己冷静时理性的分析,受伤的心里都无法被理智抚慰,理智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,并不能根治。同样,情感的里感动也不完全来自于理智,同样的事情不会有同样的感动。这些感动可能来自于当时的心情,天气,或者类似乱吃了一顿体内激素乱分泌这种随机因素。

所以,爱情还是爱情。

傅妈说这样的场景是少年时的爱情。中年时,激情散去,爱情里只有需要。而到了老年,爱情是不断的需要。我没有到中年,我不确定中年人是否真的就是激情散去。我也无法想象没有那种触动的爱情是怎么样的。

或者,人生的每个阶段受到触动的事情是不一样的,可能中年时候受到触动的事情看起来更加理性。


我们再回到“需求分析”,前面说,只要需求一确定,按方抓药就行。那么“需求获取”又该怎么实施呢?

我们对爱情有期待,有预设,其实都是很模糊的。跟朋友聊,大家都有相同的状况,好像又不太能理解什么是爱情了。

al1

包括这个“平平淡淡”该怎么具体实施也是一个不太容易衡量的标准。

al2

前几年觉得自己是真真切切地爱过。甚至觉得司汤达的“活过、爱过、写过,以文字的力量见证爱与希望的长存是幸福的”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啊。

可我所谓的爱是什么呢?怎么爱的?爱到什么程度了?经过这几年后,我会觉得当时所谓的“爱情”无比空洞。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,我慢慢得到了答案。“爱情,这是爱情呐”,一旦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感情问题,必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收获。当时的感受也必不会延续到现在,当时的触动或许也随时光消逝,而当时彼此深刻爱着的我们也在不断不断成长,我们会认识新的人,有新的环境,新的感受、触动、伤心。

冷静的时候,人人都觉得爱情空洞、虚无缥缈。可爱情出现的时候,内心一点一点的小欣喜、小慌张都是爱的体现呐。

所以,我以为的真正的爱情是不会时时刻刻拿着“需求”来衡量,而是彼此间那些触动加在一起,而且正好对方又满足了大部分需求。后期就像软件开发过程,免不了有需求变更的过程。当然也不能空靠一堆内心触动来支撑,但也不全是一堆需求的叠加。


最后免不了要谈的是失恋。我仔细想了想,身边似乎没有什么迟迟放不下的例子。要么美满,要么没有,要么理智。所以,这个失恋聊的是我自己。我不知道一段几个月的感情拿出来说几年是个什么样的行为。我觉得可能再过一段时间我自己都会讨厌。

结束关系后,我很长的一段时间放不下。整个高三、大一、可能还有大二,心里一直都是有一个结的。特别是高三以及高三结束后的暑假。

我很难回想起当时是怎么样的心情,记得的只有那种心情过后“痛苦”的感受。后来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甘心。关系的结束,一切关于美好的期待都结束了。不甘心所谓的“美好”落空,更不甘心自己是一个“不好”的自己,伴随着的是自卑和郁闷。这里突然想到一经历相似的朋友,当时听她的故事也很糟心,付出的与期望的完全不对等。

当我觉得开始慢慢放下的时候,并不是什么时间抚慰了一切,更不是什么希望对方幸福就好了。而是突然意识到,我好像不喜欢了。我渐渐意识到当时所谓爱情里的空洞,渐渐明白当时彼此间的别扭,当然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对爱情的“需求”。于是,十六岁、十七岁的白裙子没有一点点吸引我的特质了。同时也有一些些理解她,当初不喜欢了就是不喜欢了,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的,更不需要把对方的很多东西压在自己身上,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选择。至于后来的反复,我也能够理解一些,或许只是在某个午后、某个午夜,想起了当初的一丢丢难忘的情节,然后一时冲动而已。

嗯,放不下是因为不甘心,放下是因为不喜欢。

可能,放下这段感情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,是知道了适合自己的舒适爱情是什么状态。成长的过程可能是不断向内、向外认知的过程,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外界的环境。也慢慢知道和过上了一种舒服的生活。

“让你坠入爱河的那个人,一定也要是那个只要在一起,就会让你更爱自己的人”。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,差不多就是我期待的状态,也适合放在文末。可能我也正好就在这个状态里,这些年,很多原因夹杂在一起,让我没有了那些自卑、郁闷和别扭,有了一些自信、开朗和讨嫌。反正我还挺喜欢现在这样“自恋”的状态的。

dark
sans